电话

两会特稿丨怎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农民日报 时间:2023-09-19 点击次数:155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

  数说

  全国已有43.9万个行政村完成村规民约制修订

  全国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1%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

  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

  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

  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

  全国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

  全国确立了32个婚俗改革实验区

  宜居宜业幸福至,和美乡村在身边。乡村振兴,环境变好,乡村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和五年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和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指出要继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广大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既有深度思考,也有务实建议。

  强基础

  夯实农村现代化建设根基

  家住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州门司镇波水村的谢世红是网购达人,自从村里有了快递点,她是往这里跑得最勤快的人。过去村民网购的商品只能送到20公里以外的集镇中转点,非常不方便。不久前波水村通过交邮融合方式实现了快递入村,村民网购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

  物优其流、人享其行。从“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到农村饮水安全和供水保障成果得到巩固,从农村电网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到所有行政村接通宽带,我国已初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网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新的发展阶段对农村基础设施数量、质量、规模、种类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就要有新的思路和布局。”全国政协委员王晓东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仍旧是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

  “首要任务是聚焦重点地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王晓东建议,“要对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一目标完善功能,完善农村水、电、路、通讯、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解决基础设施‘缺位’‘断链’‘瓶颈’等问题。”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全面完成和新一轮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农村巨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以前想让乡亲们走出去,现在想让外边的人走进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表示,如今村里环境和硬件设施越来越好,卫生厕所、污水管网改造、修建水厂等项目完成,传统村落得到改造和保护发展,乡村旅游随之也被带动起来,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回来创业、搞建设。

  固保障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各地老龄群体普遍对养老供给服务有更高期待,农村空巢和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常青乐龄护理院护理员李楠楠表示,应从国家层面加大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尤其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希望国家层面能够出台专门相关政策文件,科学制定符合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审标准,进一步完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激励机制,为养老行业聚集更多的专业人才。”李楠楠建议。

  近年来,随着基本医保、农村社会保险等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养老条件已有所提高,但资金仍然是绕不开的“坎”。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直言,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大,养老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孙洁建议,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护理服务业务。

  除却“养老难”,“看病难”仍然是农民正在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数量不足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党支部书记刘艳英表示:“应提高农村定向培养医学生的薪资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等,让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招得到人、留得住人。”

  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统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标志。在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教授孙蓉看来,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差距,是迈向共同富裕的一大短板,应加强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让百姓能够在基层就地治好病。

  聚人气

  拓宽乡村就业创业发展空间

  乡村振兴,兴的是村,靠的是人。近年来,农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作为农民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岳巧云一直关注着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建设,加速农业农村的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文旅协同发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将闲置民宅打造成“一家一院是一景”的民宿发展模式。

  同样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告诉记者,如何将年轻人留在农村是让她头疼的一件事情。“工作条件艰辛、薪资待遇相对比较低,更重要的是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沈燕芬建议,可以制定相关的职称评定机制、建立技能培训体系,让新农人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让他们有职业认同感、成就感,这样他们才能够在乡村留下来。

  乡村应该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大舞台。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认为,在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急需加快推进文旅人才培育,出台创业补贴等专项扶持政策,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激励优秀人才下沉乡村。同时,以“乡村委培”的方式,“点对点”地输送旅游方面的人才,让家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参与到家乡旅游发展中,为乡村振兴助力。

  树新风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深知移风易俗之难。去年9月,马世功的女儿出嫁,一向在村里扛起监督责任的马世功决定让村里人体验一次监督员的工作。

  “明天我女儿结婚,欢迎各位村民前来观察,这次我把监督权交给大家。”看到马世功发布在微信群的通知,不少村民参加了这次监督活动。

  带好头,作表率。马世功建议,将基层治理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将文明新风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巩固移风易俗工作成果,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婚丧宴请、高价彩礼等不良习俗,切实为群众减负。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震告诉记者:“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侗族‘款’文化的作用,侗族‘款’文化简称‘侗款’,是为了规范族内成员的行为,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陈震介绍,款约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成员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家庭组织、民族起源、区域划分、宗教崇拜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他认为应该在传承侗族“款”文化基础上,去粗取精形成符合当代法治精神的村规民约,形成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良好社会形态。

 

上一篇: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篇: 新都区成功举办2023年高素质农民学员技术技能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