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红原县让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风土人情相协调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有“秘诀”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4-06-27 点击次数:1346


 

       红原之美不止在自然环境。在阿木乡卡口村,一座座庭院的篱笆都长出嫩叶,与周围的草原交织成一幅靓丽的牧区图景;在刷经寺镇刷经寺社区,居民用上了雨污分流的特制水池,门前流水清澈干净;远牧点居民也从草棚搬进了崭新的家庭牧场。

       作为阿坝州唯一纯牧业县,红原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有自己的“秘诀”。从庭院打造到城镇建设再到草原环境,红原从“近与远”“里与外”“大与小”三种关系梯次诠释了“秘诀”核心。

通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该县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确定建设任务和建设时序,分类梯次推进,让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红原风土人情相协调。

       聚焦“近与远”,庭院篱笆发新芽

       走进村民的庭院中,青草茂盛,鲜花盛开,院子中央两个用废旧轮胎做成的花盆引人注目,里面绿色小苗刚冒头。庭院篱笆更为有趣,都是用高原红柳扦插而成的,已经发出嫩叶。一条小路穿过草地花丛,通往院子边的一个小屋。专业人士针对红原气候特点设计了水冲式与旱厕结合的厕所,四季都能用。部分牧民搬进了新居,把崭新的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墙上挂起雕刻装饰品,把屋子布置得温馨安逸。

       基于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扶持相关政策,红原县还为有规模化养殖意愿的群众建设了标准化、科学化、功能齐全的家庭生态牧场。

       如今家庭生态牧场建成使用,暖棚、巷道圈、牧场住宿一应俱全,牦牛在自家门口“定居”,家庭牧场的建设也正成为红原县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点。

       连接“里与外”,地下管廊分雨污

       在距离阿木乡100多公里外的刷经寺镇刷经寺社区,在地下空间已经建立了阿坝州第一个地下综合管廊,预计本月底完工。廊道的墙壁上安装了用来搭建“三线”入地装置的铁架,等提升完成之后,刷经寺镇现有的电线电缆将实现“入地”。管廊还有地面配套。在刷经寺社区,每户居民门口都有一个由两个水槽组成的水池。

       将接水和排污分开管理。刷经寺镇每年降雨量大,同时集镇商户多,产生的污水也多,过去一条管道排水,这条几乎横穿整个刷经寺社区的小水沟里都是污水,通过增加水槽、分设排水管道的方式,将污水分流到管廊中,集镇污水处理的压力要小很多,“小水沟里现在流水清澈见底。”

       除了做足“里子”提升,刷经寺镇还在“外部”规划上着力。管廊旁不远,一处名为“州府记忆·红色印象”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2022年,刷经寺镇启动吊脚楼片区综合治理工作,涉及36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去年3月基本完成了收购签约工作;去年9月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州府记忆·红色印象’商业聚落启动建设,规划了近110户商铺。该项目将推动该镇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游客舒适度。

       统筹“大与小”,牛粪制成有机肥

       红原县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地、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决定着红原的发展质量。居民们会自发跟随镇村两级“大部队”一起参与环境整治清理。

       去年3月以来,红原创新开展“全域全员全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以来,坚持文明城市与美丽乡村共建,系统推进“县城、集镇、农村、市场、校园、医院、旅游景区(点)、建筑工地、交通干线、河流沿岸”等11大领域18项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实现环境质量新改善、文明卫生新风尚、城镇品质新提升、美丽乡村新面貌。

       推进黄河上游‘全域全员全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活动,聚焦系统部署、协同推进、真抓实干,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该县将持续推动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宣传动员干部群众把环境整治“弯腰行动”干在经常、抓在日常,营造“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仅着眼于“大草原”,红原还在小小的“牦牛粪”做文章。在红原县有机肥处理厂的厂房中,牦牛粪通过三次深度发酵等一系列工艺,成为一袋袋有机肥料。引导牦牛养殖基地将多余的牦牛粪卖到处理厂,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能提升改善养殖基地的环境卫生。

 

上一篇: 四川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下一篇: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