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绵阳:用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辩证法

来源:律师说 时间:2023-09-19 点击次数:1340


 

  

       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今年以来,绵阳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紧扣农民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统筹整合资金20.62亿元,部署实施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内容涉及水、电、路、教育、医疗、人居环境、传统建筑保护、产业人才。

  完成农村公路双车道提升改造75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350公里;为55个乡镇138个村社新建及延伸供水管网423.9公里;完成分散水源建设点122处,新建高位水池14口、抗旱应急备用井226口……

  八大专项行动既聚焦“硬件短板”,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又聚焦“关键小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既聚焦“生态宜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又聚焦“三类人才”,提升农村人才保障支撑度。目标所指,在于补齐贴近农村群众生活的薄弱环节,补齐贴近农村产业发展的薄弱短板。

  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凝聚绵阳全市上下力量,涉及上百项细化指标,加快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美好画卷,在绵阳大地徐徐展开。

  长与短 聚焦“硬件短板”,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

  在平武县水晶镇青龙村通村公路上,旅游大巴、农用车等穿梭往来。这条新改建的乡村公路,让水晶镇到青龙村偏远村民小组的车程,由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50分钟,青龙村的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也得以顺利出村。

  自今年3月绵阳市启动实施2023年度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以来,“路”“水”“电”就被放在聚焦“硬件短板”的“首位”。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形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农村道路大多路窄弯急坡陡、临水临崖。针对山区道路这个“硬件短板”,绵阳市以“改建好”为基础,以“管护好”为手段,以“整治好”为保障,常态化推进道路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

  以辩证视角看待,精准发力,将民生“短板”转变为发展“长板”。

  截至目前,绵阳全市已排查出82处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开工79处,完工73处;开展400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已开工364公里,完工245公里;排查农村公路“病危”桥梁47座,已开工45座,完工21座。

  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产业发展、生活便利,特色种植、民宿旅游等产业发展壮大,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类似的变化,也体现在其他民生领域。目前,农村健康饮水专项行动已完成投资2.44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55.6%;为让农村群众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农村电网变配电设施改造升级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已完成变配电设施新(改)建750台(套),达全年任务的76%。

  点与面 聚焦“关键小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

  民生事项涉及农民群众生活方方面面,如何解决好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绵阳围绕就医、特殊儿童就学等农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开展专项行动,以“点”带“面”,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3月以来,绵阳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安排部署“万名医护走基层”,探索开展“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破解以往义诊不够精准的短板。通过建立“市级统筹+县级负责+乡村落实”三级医疗义诊实施体系,确保优质医疗服务重心真正下到基层,惠及更多乡村群众。

  截至目前,绵阳共组建义诊小分队593支3000余人,包含市级医院专家、县级医院医师、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实现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诊。

  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农村特殊儿童教育关爱专项行动中,绵阳综合采取随班就读、特教学校等方式,确保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累计开展送教上门6000余人次,培训家长1500余人次,培训教师100余人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6000元的标准,落实随班就读经费1300余万元,有效保障1549名农村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进与退 聚焦“生态宜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

  获评“省级卫生村”的盐亭县莲花湖乡弥江村,处处环境优美、产业兴旺。

  “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之一。”绵阳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谋定的工作要一抓到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

  今年6月,绵阳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现场推进会,要求统筹推进“厕污共治”、完善建设管护机制、紧盯工程和资金拨付进度,做到“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绵阳市突出特色,打造微景观、微田园,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进退之间,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启动川西民居普查工作,开展传统村落建设工匠培训、设计下乡等保护行动,截至目前,36个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已完工17个,9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有序推进;已开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类项目10个,完成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创建中国传统村落16个、四川传统村落48个。

  刚与柔 聚焦“三类人才”,提升农村人才保障支撑度

  近日,绵阳启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团队、乡村振兴乡土能人申报,计划择优组建10支左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团队”,选树100名乡土能人典型,并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保障,绵阳把目光聚集到“专业人才”“本土人才”“归雁人才”这三类人才上,积极探索解决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优、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难题。

  今年6月,安州区花荄镇九合村的14名果树种植户被聘为“本土专家”。不久前,平武县通过举办四川省第三届中医药森林康养大会和厚朴全产业链发展大会,吸纳16家社会组织,集聚40名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为本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一个个“小妙方”“好主意”“金点子”,为农民致富增收、产业延链补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截至目前,绵阳围绕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选聘高校(院所)领军人才、农业龙头企业研发专家、相关商协会成员等专业人才组建10个人才团队;选树优秀农场主、种粮达人、“最美农技员”各30名,返乡入乡创业明星10名;选派4名专技人才到省级部门锻炼;接收3名涉农干部在绵阳挂职,11个大豆、生猪等产业领域的专家服务团到绵阳市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上一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下一篇: 新都区成功举办2023年高素质农民学员技术技能比赛